山茶油的歷史與文化

山茶油是從山茶科(Camellia)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樹種子中獲得的,是我國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國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佈最廣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產基地,除此之外只有東南亞、日本等國有極少量的分佈。油茶的中心產地則分佈在我國的大別山區域、西南及湘、贛南部,其栽培歷史有2300年以上,是我國特有的油料樹種,中國是油茶的原產地。油茶樹生長在沒有污染的亞熱帶南嶺濕潤氣候區,整個生長過程中不施農藥、化肥等。經緯度及土質氣候適宜營養成分高。不含芥酸、膽固醇、黃曲霉素等對人體有害物質。色澤金黃或淺黃,品質純凈,澄清透明,氣味清香,味道純正。為中國政府提倡推廣的純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國際糧農組織首推的衛生保健植物食用油。


茶油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的食用植物油,其生產和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公元前三世紀的《山海經》緒書記載:“員木,南方油食也”。這裡所說的“員木”即油茶,可見我國民間當時就開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歷史上,茶油曾經是“皇封御膳”用油,據史料記載,用小米麵為原料,配以杏仁、花生米、海帶絲、豆腐丁和調味品、茶油,是宮廷的御膳食譜,足可顯示享用茶油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油茶,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漢武帝時,就開始栽種油茶。世界上除日本和東南亞極少數國家有零星分佈外,唯有中國大面積栽培。野山茶油,因其稀有的資源和對人體健康的特殊功效,歷來為皇家指定進貢品,野山茶油在全世界唯中國獨有,野茶油是大自然賦予華夏大地的瑰寶。 我國山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食用歷史,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茶油的食療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其他古籍中也多有記載,《綱目拾遺》記載“茶油可以治療痔瘡,退濕熱”《農居飲食譜》記載“茶油烹調肴饌,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澤發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


相傳元末年間,朱元璋被陳友諒軍隊追殺到建昌(今江西苑溪村)的一片油茶林,正在油茶林中採摘的老農見此狀況急中生智把朱元璋裝扮成採摘油茶果的農夫,倖免一劫。朱元璋深切的稱老農為救命“老表”。


老表見朱元璋遍體是傷。用茶油幫他塗上。不幾天朱元璋就覺得身上的傷口癒合、紅腫漸消,於是他高興地稱此油茶果,是“上天賜給大地的人間奇果”。後來他在老表家休養一段時間,便秘又有好轉,得知這是每天吃茶油的緣故。從此。朱元璋與茶油結下了不解之緣。


朱元璋統一天下后,將江西茶油封為“御膳用油”。因明朝皇帝對茶油的喜好和重視。各大神醫對茶油進行了深究。神醫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茶油性偏涼,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肝血虧損,驅蟲。益腸胃,明目”又雲“茶籽。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病垢。” 後來江西把苑溪村茶油當作上等貢品進獻於朝廷,皇帝大悅,並賜封為“御膳奇果汁,益壽茶延年”!足可顯示享用茶油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以油茶為主料,由花生、芝麻、炒麵經科學配方,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河南武陟縣“武陟油茶”是傳統上貢珍品,其味香美、濃而不膩、營養豐富,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秦時稱甘醪膏湯,漢末稱膏湯枳殼茶,唐代始稱油茶,沿用至今。據史料記載: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受傷,行至武陟,食之傷愈體健,遂封為宮廷御膳。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食后,曾為油茶賦“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衝出安昌春”的詩句。清代雍正皇帝到武陟視察黃河險工,知縣吳世碌以油茶進奉,雍正食之大喜,稱讚“懷慶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並傳旨廣開油茶館,油茶由此盛名遠揚。經現代科學證實,茶油的脂肪酸組成與橄欖油極為相似,而其平均組成則高於橄欖油 。


較舊的貼文


發表留言